历程、课题与发展前景——中日关系五十年回眸
杨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
嘉宾介绍: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者。曾任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日本国际论坛客座研究员,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副书记,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按:10月22日,杨伯江所长做客“第二届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努力构建新时代的中日关系”系列讲座,分析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中日关系所面临的问题和展望等内容。以下将主要内容与大家分享。明年将迎来中日两国建交五十周年,通过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共同思考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以及如何构建和平稳定的亚洲区域环境。本讲主要探讨五个问题:(1)五十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2)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3)百年大变局的中国感知与解读(4)中日关系存在的课题(5)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近五十年中日关系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2年至冷战结束。从敌对与隔绝走向正常化,渐至“友好蜜月期”。中日邦交正常化逆转了近一百年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太地区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冷战结束至2013年。历经曲折和波折的调整转型期。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常态”时期。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是,两国战略需求。基于两国各自的战略需求,当合作诉求强烈时,会表现出合作意愿,当合作需求不够强烈时,将由其他因素取代合作诉求。
二是,国内政治因素。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日关系也是各自内政的映射。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三是,国际战略因素。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从直接干预到间接施加影响,其方法在不断“进化”。
四是,时代因素。“第三维度”即观念、思维、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量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感知与解读
一是,以力量对比变化为基础的世界权力转移对象出现根本性变化。不仅是权利转移,更是秩序“转移”。
二是,国际格局剧烈动荡,秩序调整方式出现变化。人类首次尝试以和平方式实现新旧秩序转变和治理模式改善。
三是,决定变局走向的关键要素更趋多样化。更加讲求综合比拼,其内容涉及国家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其广度和深度空前。
四、中日关系存在的课题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自民党对日本侵略历史全面系统的翻案以及日本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打破了1985年以来日本在任首相不再参拜的政治承诺。
二是,台湾问题。2017年日本在台湾的官方窗口由公益财团法人交流协会更名为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
三是,东海钓鱼岛问题。日方政府曾承认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达成搁置,但90年代后日方转而否认存在搁置共识。
四是,战略互信缺失和流失。中日之间的战略互信较为缺失,如果放置不管将进一步丧失互信,其中地缘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
五、中日关系未来发展走势
一是,“新常态”下中日关系内容更加丰富,也会更加复杂。竞争中合作,摩擦中共存将成为常态。
二是,寻找新的合作战略基础成为突出问题。第三方市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望成为合作新亮点。
三是,经济合作仍扮演压舱石角色。经济合作对于中日关系整体的稳定具有基础决定性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四是,中日关系“进化”的可能性。中日两国可在区域治理方面加强合作,并从文化文明的高度看待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
在答疑环节,杨伯江所长对有关日本的对台问题、福岛核污水问题、日本政党政治研究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回答。